作者 Monica Augustine Chen 2025.10.12
图片提供/123RF
基督徒父母有教养儿女,把孩子带到神面前的责任;只是有时方法若失当,则可能事与愿违,反而让孩子对信仰心生厌恶,更不想亲近神。
最近就有在外地读书的姊妹在脆(Threads)上诉苦,表示妈妈传给她的讯息总是问「有没有去聚会?」,当她问起何时能汇生活费时,母亲的回答竟是「你有去教会吗?你要跟主耶稣求,我会感受到,这些东西就要加给你了」、「越早回覆我,对你有利」,让她感到「恶心、喘不过气、焦虑到不行,甚至不想回家」。
网友则纷纷评论:「好可怕的对话」、「表面上说是为你好,实际上是藉信仰之名满足自己的掌控欲和权威欲望」、「用金钱绑架信仰」、「信仰的核心应该是自愿的爱与追求,而不是害怕惩罚的服从,用恐吓、金钱控制与威胁,这种行为已经偏离了信仰的精神」。
我相信这孩子很爱她的家人,只是母亲关心她信仰的方式已经对她造成巨大的压力,才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发出「求救」的讯号。我也相信这位妈妈对女儿信仰与灵命的关心是出于真诚,只是她表达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已经近乎「情绪勒索」,也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与不健康。
这位母亲相信「离开神」就是离开「福气的源头」,这想法基本上没错;但从她传给女儿的讯息反覆质问「有没有去聚会?」来看,她似乎关心女儿有没有「坐在教会的椅子上」这「形式」过于女儿与神的关系。
母亲与女儿的对话也让人有「做了某行为(去教会)」就能「换取神的祝福」(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了)的印象,把人与神之间单纯「爱的关系」变成了「条件交换」。
更让人感到错愕的是,这位妈妈将「生活费」与「有没有去聚会」绑定,孩子在外地读书所需要的生活费成了母亲「控制」其信仰行为的工具,原本开心的与神约会反倒成了害怕失去母亲财务支持的「强迫式义务」。
我其实很不愿对别人如何教育孩子说三道四,但这位妈妈给孩子的讯息其实是传递了一种扭曲的「交易型、条件式」神观;孩子对母亲恐吓、控制或情勒的反感,也可能因而投射到母亲三令五申很重要的这位神,结果就是因为讨厌妈妈关心信仰的方式,连带连神也讨厌。
虽然我能理解父母对外地读书孩子信仰的关心,但反覆询问「有没有去聚会」,其实可能让孩子觉得被监控或不被信任。与女儿的对话三句不离「去教会」,也会让孩子感觉彷佛自己只有表现好(去聚会或成绩好)才「值得被爱」。
虽然稳定的聚会对基督徒的信仰有一定重要性,但认为孩子若「不去教会」就等于「背离信仰」,仍是过于简单化的思考。父母也需要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是否只集中在「行为」(有没有出席聚会),却忽略了「关系」(平日内心持续对神的渴慕与倚靠);自己的焦虑是「害怕教养失败」或「其他信徒对自己女儿的议论」,还是在乎「孩子有没有紧紧抓住神」?
我不敢以专家自居给甚么建议,但我真心觉得与其审问式的一再质问「这礼拜有没有去教会」,不如关心孩子在外地过得好不好?有甚么开心或有趣的事想分享给妈妈知道?生活、人际交往或课业上是否遇到甚么困难或挑战?有没有需要妈妈代祷的事?
真要触及信仰议题,也可以用分享妈妈最近信仰的体验或读经的心得,取代对女儿有没有去聚会的「查核」。因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信仰是「示范」而非「施压」。当女儿看到妈妈的信仰充满活力、能解决问题、带来平安时,自然就愿意亲近这信仰。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意识到信仰是个人追寻的旅程,与其让孩子感觉受监控,还不如表达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信仰负责。更要小心的是,避免用伤害关系的方式来强制服从,因为这无异于是在告诉孩子:「信仰是在摧毁爱,而不是带来爱」。
我也希望有类似压力或困扰的孩子们能明白,有些父母受其教育水平或成长经验影响,未必能用较健康的方式与儿女沟通,甚至让自己的焦虑变成「有毒的爱」。母亲可能有偏差的表达方式,不等于这位满有恩典与真理的神,他不会用生活费来交换你与他的约会。
我们需要理解,妈妈是有限制、会犯错的人,妈妈口中的神也不当然等于圣经所见证的这位神;妈妈的强迫或情勒,绝不是这位神的本质。耶稣不怕你的怀疑或挑战,即使你因妈妈迁怒于他,对他有抱怨或愤怒,他还是欢迎你来就近他,在他里面得安息。
决定是否评论这事件前我其实很犹豫,因为深怕这位妈妈知道女儿把彼此的对话在网路公开,会因此责怪女儿,使双方的关系更加恶化。但这孩子的压力无疑是真实的,所以不必害怕向自己可信赖的大哥大姊们寻求协助或吐露苦水。若有辅导恩赐的人,也可以尝试与这位妈妈沟通,帮助她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关心自己的孩子。
回到一开始所说的,父母确实有带领孩子归向基督的责任。去教会很好,却不必然等于来到神面前。与其一再查勤孩子的出席率,不如想想周毕克(Joel R. Beeke)博士以下的这段话:
「在我们思考如何把孩子带到耶稣这里来之前,我们应该自问我们有没有妨碍他们来到耶稣面前。我们如果自己不去寻求基督,怎能期待孩子们寻求基督?我们在家里有没有进行以基督为中心的谈话?有没有谈论他至尊的荣耀、他对罪人的大爱、他拯救的权能和他愿意接待所有到他面前来之人的恩慈?
……孩子是否只听见我们嘴上说,却没有在我们行动上看到我们对神和邻舍的爱?我们对属灵的事是否感兴趣?我们的圣经是否原封不动地躺在那儿?我们的信仰又是否不过是空洞的形式,却没有真正敬虔的大能?
……我们当做甚么才能带孩子归向基督呢?我们和孩子说话、生活的样式都必须以基督为中心。我们当尽力用我们的生命给孩子敬虔的榜样。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我们对神的敬畏、在神里面的喜乐。我们要教导孩子神全备的信息,既有律法,又有福音。我们当教导孩子以基督为中心的观点看事情,藉着我们自己的选择教导他们甚么是好的、有益的,什么是浪费时间并可能对他们的幸福有危害的。」 [1]
父母难为,我们的父母也不都是自己满意的模样。只盼做父母的能把信仰的重心从「做了什么」转移到「成为什么样的人」,把重点放在「关系」而非单一的「行为」;做孩子的也能以宽容的心看待父母,即使受了伤,仍可以为父母祷告,求神赏赐父母教养的智慧。亲子关系这难解的习题,需要持续的学习;但若有基督的爱,我们就能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1] 周毕克(Joel R. Beeke)博士,《靠主应许养育儿女:如何在恩约中养儿育女》,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2015。 【延伸阅读】:
这样教养更有力
人生殊途——亚伯拉罕与罗得的抉择
在儿童和青少年事工中传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