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 2025.10.26

图片提供/123RF
■ 翻译 | 孙岱君
《以斯拉记》9章
根据我们从第8章所了解到的情形来看,我们会以为以斯拉一到耶路撒冷就会着手教导律法或装饰圣殿。他此次回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此吗?可当我们翻开《以斯拉记》9章和10章,我们所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是不是有别的事发生让以斯拉偏离了他此行的使命?他是不是忘记了他的计划?
我们可以把记载于9章和10章的以斯拉的行为和装修住房的木匠做一番对比。我和我太太买了一处老房子,买了以后就想把盥洗室的油毡地板换掉。我们请了一位亲戚来做这项工作。他揭开油毡地板后,发现下面的地板有些地方已经朽烂了,需要更换。结果,装修工作要从深处做起,需要的时间也比我们预期的更长。有些装修工作就是这样做的。或许你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当时,以斯拉就处在类似的情形之下。他原本要做的工作是必要的,但问题比他预想的更深。业已发生的「朽烂」太具破坏性了,不容忽视。
在属灵生命中,罪带来的朽烂常常很深,但我们却往往看不到。我们或许更愿意对深层次的问题装作没看见,同时在表面上处理罪的问题。然而,表面上的问题只不过是深层次的问题的冰山一角。我们或许像亚当一样想要用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蔽问题,然而这样的掩盖逃不过神的鉴察。因而,在这一章中,以斯拉发现,若不完全彻底地进行一番改革,做什么都解决不了问题。
为属灵上的妥协伤痛
第1节和第2节记载道,众首领给以斯拉带来了坏消息。以色列人和周围各民族没有分别,并且沾染了他们的罪。他们与周围各民族通婚,与他们混同起来了。不幸的是,首领和官长在这事上是罪魁(2节)。
神并没有特别禁止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通婚。摩西和西坡拉、撒门和喇合、波阿斯和路得等等都是特别显着的先例。但在此处,问题出在以色列人是与拜偶像的人通婚。摩西曾警告过以色列人不可效法迦南地(申7:16)和埃及地(见利18∶3)人的行为,因为他们拜偶像。与这样的人通婚会带来对神的不忠。百姓在这个领域妥协,意味着以色列赖以存活的整体根基被动摇了。这不是轻易就可解决的表层问题!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神并不特别处理某个地域的人,然而,妥协的罪离我们并不远。在我们这个时代,妥协的灵蔓延肆虐。到处都有人对神不忠,不顺服主的圣道。我们需要知道妥协如何威胁到我们的属灵生命,这样我们才明白这个问题有多么深刻。人们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要适应其他信仰体系和价值观。我们大概都听过这样的说辞:「我们需要与人合作,为的是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鹤立鸡群。」「你总不能把头埋在沙子里吧!」「我们需要在那里,这样才能赎回我们的文化。」或者,「你若不改变,你就会失去下一代。」
圣经并没有命令我们住在修道院里,也没有命令我们像阿米什人(Amish)那样住在隔离的社区内。但保罗确曾勉励我们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林后6∶17)在这一章中,犹太人需要同外邦拜偶像的人隔离开来,遵照神真道的原则,站稳分别为圣的立场,同样,我们这些基督徒也一定要遵循圣经,把它当作我们唯一的指南。就像油毡地毯下面的地板行将朽烂一样,我们若不同世界分别开来,信仰之家的根基也会朽烂。
全然自卑,彰显伤痛
第3节记载了以斯拉听说百姓的罪之后的反应。他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头发和胡须,惊惧忧闷而坐。第4节记载了有其他敬畏神的犹太人和以斯拉聚集到一起。他惊惧忧闷而坐,直到献晚祭的时候,他才起身,跪下来,向神举手(4-5节)。这些都是深切哀伤和哀痛的迹象,就好像有亲人过世时所表达的那样(见伯1∶20;赛22∶12;结7∶18)。
然而,以斯拉所哀痛的要比身体上的死亡更为严重。当他最终从「沉痛」或可见的自卑中起身时,他在祷告中解释了他为何会那样做:「因为我们的罪恶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6节)犯罪得罪神比死亡还糟糕,因为犯罪就要死亡!这就能够解释以斯拉何以那样深切的自卑。他明白这不是献燔祭的时候,而是伤痛的时候。大卫说:「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这些正是以斯拉献上给神的。
全然谦卑不容易。只是医治表面上的创伤要比打开伤口来医治更容易、更舒服。然而圣经警告我们说,悔改不能只是「早晨的云雾」或「速散的甘露」(何6∶4)。我们所需要的是深切的痛悔、伤痛。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以斯拉的伤痛学到哪三个功课。
首先,我们是因着罪而伤痛,我们把罪看成是极可耻的。
以斯拉承认道:「我抱愧蒙羞。」(6节)这百姓的罪极为可憎,他们罪恶滔天,玷污了那片土地(6、11节)。我们是否像以斯拉一样看到罪的可怕本质呢?
其次,当我们因罪而破碎时,我们就是在承认罪是不合理的。
犯罪是得罪行善事的神。我们如何能为罪找到合理的藉口呢?罪毫无正义可言。只要看看神是谁,就知道罪是不可原谅的,是邪恶的。比如,以斯拉指出神曾「在他的圣所赐钉子」给犹太人(8节)。此处,「钉子」是指支帐篷用的桩子。他是在说神曾在他们的旅途上把支搭帐篷的地方赐给他们。神对这些百姓这么好,百姓却以罪来回报神。他问神:「我们的神啊,既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当他这样问的时候,他是在强调百姓犯罪,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后来,他又问神说:「我们岂可再违背你的命令?」(14节)
第三,当我们因罪而破碎时,我们是在承认罪是有破坏力的。
以斯拉明白罪的后果很可怕。它完全会引起神发出公义的怒气(14节)。神就是全然除灭地上的以色列人,也是公义的。无论神是不是马上施行惩罚,还是等到以后再审判他们,我们都必须记得,罪的结局是死亡。公义可能会迟来,但绝不会消除。整个民族的罪该带来什么结果,就会带来什么结果,以斯拉不可能低估。他所追求的是整个民族的悔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破碎的结果是有神来为他们辩护
以斯拉在祷告即将结束时并未提出具体的请求,这点多少让我们有些诧异。我们原本以为他会求神来怜悯他们、赦免他们,并拯救他们。然而15节只是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义的,我们这剩下的人才得逃脱,正如今日的光景。看哪,我们在你面前有罪恶,因此无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以斯拉的祷告并不是打补丁的那种,既不想真的伤痛,又想得到恢复。于是,他在祷告结束时宣告神是站在正义的一面。他在祷告中所展现的正是保罗几个世纪以后所描述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罗3∶19)这不是无可奈何地放手不管,而是出于信靠神和他所启示出的品格:「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义的。」(15节)以斯拉的姿态是谦卑的,他在神里面有神圣的安息。
至终,以斯拉的祷告要由基督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来实现。在基督的十字架上,神让他的爱子担当他百姓的罪,这样,罪人就可因基督的公义而称义。这样,神就证明他自己是公义的。以斯拉只能为罪哀伤,只有基督可以为罪付上代价。因着基督的缘故,罪人就可以神一切属性的荣美的和谐为由来求神赦免,获得救恩。
讨论问题:
1. 在某些领域,我们发现自己在属灵方面做着妥协的事,请说出几个这样的领域。举例说明,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分别?
2. 请读一下9章4节。那些和以斯拉聚集到一起的人有什么特点?把这节经文和《以赛亚书》66章2节比较一下。因神的话而战兢是什么意思?
3. 以斯拉表达了他因百姓的罪而抱愧蒙羞(6-7节)。把以斯拉的态度和《西番雅书》3章5节记载的情形对比一下,说明以斯拉为何对罪这么敏感?
4. 神所要的祭物是什么?以斯拉是如何献上的?我们为何常常满足于「打补丁」似的悔改?
5. 比较一下《以斯拉记》9章15节和《诗篇》51篇4节。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本文为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所着《怀想归途》(Memoirs of the Way Home)第九章。免费索书,请洽joan8452@gmail.com(邮资自付)。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
神赐下喜乐
进一步变革
又一次走出巴比伦


转寄
站内文章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