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 2025.10.26

圖片提供/123RF
■ 翻譯 | 孫岱君
《以斯拉記》9章
根據我們從第8章所瞭解到的情形來看,我們會以為以斯拉一到耶路撒冷就會著手教導律法或裝飾聖殿。他此次回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不是為此嗎?可當我們翻開《以斯拉記》9章和10章,我們所看到的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是不是有別的事發生讓以斯拉偏離了他此行的使命?他是不是忘記了他的計劃?
我們可以把記載於9章和10章的以斯拉的行為和裝修住房的木匠做一番對比。我和我太太買了一處老房子,買了以後就想把盥洗室的油氈地板換掉。我們請了一位親戚來做這項工作。他揭開油氈地板後,發現下面的地板有些地方已經朽爛了,需要更換。結果,裝修工作要從深處做起,需要的時間也比我們預期的更長。有些裝修工作就是這樣做的。或許你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吧!當時,以斯拉就處在類似的情形之下。他原本要做的工作是必要的,但問題比他預想的更深。業已發生的「朽爛」太具破壞性了,不容忽視。
在屬靈生命中,罪帶來的朽爛常常很深,但我們卻往往看不到。我們或許更願意對深層次的問題裝作沒看見,同時在表面上處理罪的問題。然而,表面上的問題只不過是深層次的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或許像亞當一樣想要用無花果樹的葉子來遮蔽問題,然而這樣的掩蓋逃不過神的鑒察。因而,在這一章中,以斯拉發現,若不完全徹底地進行一番改革,做什麼都解決不了問題。
為屬靈上的妥協傷痛
第1節和第2節記載道,眾首領給以斯拉帶來了壞消息。以色列人和周圍各民族沒有分別,並且沾染了他們的罪。他們與周圍各民族通婚,與他們混同起來了。不幸的是,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是罪魁(2節)。
神並沒有特別禁止猶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通婚。摩西和西坡拉、撒門和喇合、波阿斯和路得等等都是特別顯著的先例。但在此處,問題出在以色列人是與拜偶像的人通婚。摩西曾警告過以色列人不可效法迦南地(申7:16)和埃及地(見利18∶3)人的行為,因為他們拜偶像。與這樣的人通婚會帶來對神的不忠。百姓在這個領域妥協,意味著以色列賴以存活的整體根基被動搖了。這不是輕易就可解決的表層問題!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神並不特別處理某個地域的人,然而,妥協的罪離我們並不遠。在我們這個時代,妥協的靈蔓延肆虐。到處都有人對神不忠,不順服主的聖道。我們需要知道妥協如何威脅到我們的屬靈生命,這樣我們才明白這個問題有多麼深刻。人們振振有詞地說,我們要適應其他信仰體系和價值觀。我們大概都聽過這樣的說辭:「我們需要與人合作,為的是影響他們。」「我們不應該鶴立雞群。」「你總不能把頭埋在沙子裡吧!」「我們需要在那裡,這樣才能贖回我們的文化。」或者,「你若不改變,你就會失去下一代。」
聖經並沒有命令我們住在修道院裡,也沒有命令我們像阿米什人(Amish)那樣住在隔離的社區內。但保羅確曾勉勵我們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6∶17)在這一章中,猶太人需要同外邦拜偶像的人隔離開來,遵照神真道的原則,站穩分別為聖的立場,同樣,我們這些基督徒也一定要遵循聖經,把它當作我們唯一的指南。就像油氈地毯下麵的地板行將朽爛一樣,我們若不同世界分別開來,信仰之家的根基也會朽爛。
全然自卑,彰顯傷痛
第3節記載了以斯拉聽說百姓的罪之後的反應。他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第4節記載了有其他敬畏神的猶太人和以斯拉聚集到一起。他驚懼憂悶而坐,直到獻晚祭的時候,他才起身,跪下來,向神舉手(4-5節)。這些都是深切哀傷和哀痛的跡象,就好像有親人過世時所表達的那樣(見伯1∶20;賽22∶12;結7∶18)。
然而,以斯拉所哀痛的要比身體上的死亡更為嚴重。當他最終從「沉痛」或可見的自卑中起身時,他在禱告中解釋了他為何會那樣做:「因為我們的罪惡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6節)犯罪得罪神比死亡還糟糕,因為犯罪就要死亡!這就能夠解釋以斯拉何以那樣深切的自卑。他明白這不是獻燔祭的時候,而是傷痛的時候。大衛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這些正是以斯拉獻上給神的。
全然謙卑不容易。只是醫治表面上的創傷要比打開傷口來醫治更容易、更舒服。然而聖經警告我們說,悔改不能只是「早晨的雲霧」或「速散的甘露」(何6∶4)。我們所需要的是深切的痛悔、傷痛。我們現在就來看看我們可以從以斯拉的傷痛學到哪三個功課。
首先,我們是因著罪而傷痛,我們把罪看成是極可恥的。
以斯拉承認道:「我抱愧蒙羞。」(6節)這百姓的罪極為可憎,他們罪惡滔天,玷污了那片土地(6、11節)。我們是否像以斯拉一樣看到罪的可怕本質呢?
其次,當我們因罪而破碎時,我們就是在承認罪是不合理的。
犯罪是得罪行善事的神。我們如何能為罪找到合理的藉口呢?罪毫無正義可言。只要看看神是誰,就知道罪是不可原諒的,是邪惡的。比如,以斯拉指出神曾「在他的聖所賜釘子」給猶太人(8節)。此處,「釘子」是指支帳篷用的樁子。他是在說神曾在他們的旅途上把支搭帳篷的地方賜給他們。神對這些百姓這麼好,百姓卻以罪來回報神。他問神:「我們的神啊,既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當他這樣問的時候,他是在強調百姓犯罪,實在是毫無道理可言。後來,他又問神說:「我們豈可再違背你的命令?」(14節)
第三,當我們因罪而破碎時,我們是在承認罪是有破壞力的。
以斯拉明白罪的後果很可怕。它完全會引起神發出公義的怒氣(14節)。神就是全然除滅地上的以色列人,也是公義的。無論神是不是馬上施行懲罰,還是等到以後再審判他們,我們都必須記得,罪的結局是死亡。公義可能會遲來,但絕不會消除。整個民族的罪該帶來什麼結果,就會帶來什麼結果,以斯拉不可能低估。他所追求的是整個民族的悔改,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破碎的結果是有神來為他們辯護
以斯拉在禱告即將結束時並未提出具體的請求,這點多少讓我們有些詫異。我們原本以為他會求神來憐憫他們、赦免他們,並拯救他們。然而15節只是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義的,我們這剩下的人才得逃脫,正如今日的光景。看哪,我們在你面前有罪惡,因此無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以斯拉的禱告並不是打補丁的那種,既不想真的傷痛,又想得到恢復。於是,他在禱告結束時宣告神是站在正義的一面。他在禱告中所展現的正是保羅幾個世紀以後所描述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羅3∶19)這不是無可奈何地放手不管,而是出於信靠神和祂所啟示出的品格:「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義的。」(15節)以斯拉的姿態是謙卑的,他在神裡面有神聖的安息。
至終,以斯拉的禱告要由基督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來實現。在基督的十字架上,神讓祂的愛子擔當祂百姓的罪,這樣,罪人就可因基督的公義而稱義。這樣,神就證明他自己是公義的。以斯拉只能為罪哀傷,只有基督可以為罪付上代價。因著基督的緣故,罪人就可以神一切屬性的榮美的和諧為由來求神赦免,獲得救恩。
討論問題:
1. 在某些領域,我們發現自己在屬靈方面做著妥協的事,請說出幾個這樣的領域。舉例說明,我們該如何與世界分別?
2. 請讀一下9章4節。那些和以斯拉聚集到一起的人有什麼特點?把這節經文和《以賽亞書》66章2節比較一下。因神的話而戰兢是什麼意思?
3. 以斯拉表達了他因百姓的罪而抱愧蒙羞(6-7節)。把以斯拉的態度和《西番雅書》3章5節記載的情形對比一下,說明以斯拉為何對罪這麼敏感?
4. 神所要的祭物是什麼?以斯拉是如何獻上的?我們為何常常滿足於「打補丁」似的悔改?
5. 比較一下《以斯拉記》9章15節和《詩篇》51篇4節。兩者之間有何關聯?
※本文為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所著《懷想歸途》(Memoirs of the Way Home)第九章。免費索書,請洽joan8452@gmail.com(郵資自付)。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神賜下喜樂
進一步變革
又一次走出巴比倫


轉寄
站內文章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