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认识死后的世界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籍:认识死后的世界,What happen when we die ? 艾丽森•摩根(Alison Morgan) 校园出版社

  过去我从来不觉得「生死」有何好讨论的。人好好活着、保握现在最重要。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这种观念其实是来自升学时代所读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受到一些儒家的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死的世界不可知,所以活着的我们应该定睛于现在。虽然死亡终究会临到,但那就是天命所注定的,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之道。因为「有生者必有死, 有始者必定有终,自然之道也。」既然天命、自然之道是不可违,人人无法摆脱自然之道、不免一死,生命的重点应放在现世。那么如何解决中心的那份永恒性的需求呢?就是用公民课本说的「三不朽」。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儒家认为可透过这三件事以达到不朽。「立德」,用内圣外王之道修养,体现道德圆融,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如文天祥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道德圆融与生命发生冲突时,我们要以道德、真理为最高价值,即所谓的「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而次一等的不朽「立功」,就是做出一件大事,功垂天地,惠及后世。「立言」,则为着书立说,留下思想给后代作精神财富。

  但,三不朽实在知识份子了一点。一般普罗大众又得如何?因此有第四种不朽,也就是透过子孙、家族延续以达不朽。祖父母生父亲,父亲生我们,我们也将各自婚嫁、组成新的家庭而有小孩,小孩也会有小孩的小孩。就像夕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落下又起来。生命透过传宗接代的方式,一一传递下去,永远不朽。

  过去的我就是对此深信不疑。好好的活、用力的活、好好读书,透过实现「三不朽」而超越死亡。也以此与我的家族、国家在代代延续中进入一种永恒的生命之流。生命的意义被高举、死亡的事实被淡漠。并且我以为每一个中国人,上从尧舜,下至我们现代人,都是用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活着。

  然而当我进了大学,才发现对于死亡与生命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并且因着对死亡的看法不一,所带出来的人生价值观也都不一样。就像有个朋友的死亡观认为人死就死了,没有死后的世界,人生就只有现世,所以要好好活着、特别是要对自己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三不朽在他看来,吃不到又摸不着,是件无意义的事。传宗接代也是一样无聊。你是你!子孙是子孙!在这种死亡观点下所带出来的生活实践,就是男友一个一个的换,money 一把一把的赚。哪个男的较优秀,就跟哪个交往。哪边薪资俸禄高,就跳巢转向那里!

  于是,我发现原来生死观可以带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朋友的生活态度是建立在「死是一种终结」,于是「生要极尽所能的生」!至于我过去从书上得到的儒家生死观,虽然让单纯的我积极的活着,并以众人的利益放中间,利益放两边,而努力贡献出自己。但是这种生死观亦可能会受到现实的考量而被扭曲污染。例如「三不朽」有可能变成另一种「沽名钓誉」的堕落。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堕落成追逐名声(立名)。至于「传宗接代的延续」只要不是生殖系统有问题,大概谁都能办得到。仔细深思,事实上这也没多大的意义。因为所有的动植物不就都可以透过「传宗接代的延续」,达到不朽。

因此,我感到需要寻找一种更有生命承受力的死亡观,以作为生活的动力。当然后来,我因着认识了耶稣,知道上帝是按着他永恒的目的创造我们,人生不是一场无意义的意外,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死亡在基督信仰里面,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当我们不认识生命的源头上帝,就是相当于处在死亡里,活着不过是一种活死人。另一种死亡,则是一般人说的那种肉体的死亡,那种在基督里只是一种等候过程,而不是结局。因为耶稣基督死里复活,胜过死亡,于是死去的人终究会获得永远的生命。人看为死了,却仍是活着。

坊间上,探讨古今中外各种宗教哲学生死学的书籍有不少,但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似乎就只有《认识死后的世界》这本。它把古代社会的死亡观(史前人类、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现代宗教的死亡观(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非常清楚的陈述。而对于现代科学证据与超感应也有提及。至于因着科技进步,东西世界主流思想造成轮回观点的演进,也就是所谓的「新纪元运动」New Age的死亡观,亦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不管是否已有确定的宗教信仰或人生哲学,类似这种《认识死后的世界》的书籍阅读,可以帮助你我了解、比较各种死亡观,从而整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以找出生活的动力。

如书中导论所述「如果我们对死亡没有答案,对生命也就没有答案。事实上,我们甚至无法找着具有终极意义的生活方式。」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延伸阅读】:
心里揣着一团火
读笛卡尔第一沈思「我们可怀疑的那些事物」
耶稣是否不过是另一个宋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