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书评:行善者的诱惑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名:行善的诱惑
出版社:远流
作者:Peter Drucker
译者:吴程远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管理哲学小说,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利用虚构的故事,抛出许多管理哲学议题让我们思考。

当我第一次见到书名时的疑问是:「这是一本道德思辨的着作吗?」,但从英文的书名来看,「善」是用「Good」这个字,「行善」则是用「Do Good」。

以「Good」这个字来分析,除了道德上的「善」以外,也有「利益」、「好处」、「价值」等意思,所以大师的意思有可能并不只局限于道德上的「好」。如此「Do Good」也有可能不单指「行善」的意思,若用Google翻译,则直接被翻成「做的好」。因此接下来,我会从这个角度来分享这一本书,而什么是本书要谈的「做的好」?

本书主角就是标准「做的好」角色,从每天规律的作习:6点半起床、10分钟运动,正好7点走路去弥撒……永远是8点01分到办公室。他在自律上是「做的好」。

从「奖状墙」的荣耀:荣耀博士学位与奖状、《时代》杂志封面、来自各政要的奖状与邀请。不论是学习、社会服务、人脉、形象经营,他都有「做的好」的表现。

最后,在学校的治理方面:他巧妙地平衡各派系冲突、知人用人(例如:让只有高中学历的爱丽丝扮演行政副校长的角色),并让圣主隆大学成为一流的天主教大学。他在管理上,也有不错的「做的好」表现。主人翁海恩.玛曼神父,一直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上,去「做的好」。

而在随着「行善」的范围被扩大,管理学大师也巧妙地点出许多冲突点,例如:是要成为一流的天主教「大学」?还是要成为一流的「天主教」大学?

再例如:要成为学术界的清流?或是利用学术向商业机构募款,赚取更多校务经费?以及这个故事的引爆点:应该任用一个年轻、有学术产值的教授?还是任用一个年纪大、有丰富业界经验,并且喜爱、肯帮助学生,但却没有学术产值的老人家呢?

往往我们会发现在越单纯的事件上,我们越容易去「行善」,也就是「Do Good」。然而随着事情面向的扩展,「Do Good」本身也就显得更交错了。IT治理也是如此。一个人写一支程式容易,但一群人写一套系统呢?一个单纯的硬体专案容易,但一个软硬交错复杂的专案呢?

系统管理团队总有其维运、效能、资安与保密的考量;资讯开发团队也有自己的需求:新的技术、便利与快速开发、保留开发上弹性……等等。大家都努力地朝自己的目标「做的好」,但是,这一些不同的「做的好」目标,却又往往是那么的冲突。

公司的经营,亦是如此。应该增加IT投资来加速企业的运作呢?还是减少IT的投资来保障获利呢?

再或者,公司的经营最大目的是什么?是获利?还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更多员工可以吃饱?为社会谋福利?造就更多的人才?

而这些目标常常互相冲突。例如:许多人会以为「获利」是公司营运目标的标准答案,但如果只有获利,经常最后只会出现欺骗客户并压榨员工的企业。获利是必要的,但它应该只是衡量指标,而非Do Good的终极标准。

最后再来谈谈「Temptation」(本书译为诱惑),作者的「诱惑」指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将书名取为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而不是The Temptation of Doing Good?我想在翻译上,后者应该比较符合我们中文书名的意思。但中文有其翻译上的难度,所以只能翻成目前的样子。

再加上,Temptation其字义也有试探、试炼的意思。所以书名所要表达的,也有可能是「试炼之于做好事上」,或「试探之于做好事上」。而何者比较是管理大师想要表达的?我个人觉得,Temptation是除了「Do Good」以外,管理大师在本书中想探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不过,我想这就留给诸位管理大师与我,一同在书中找寻答案了。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延伸阅读】:
回应&能力
《小屋》―生命的伤痛时刻
C型观点 vs M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