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急澗山嵐》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微燭一芯——《饑餓遊戲》三部曲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北美的青少年讀書風氣,近十來年在科技浪潮(電視、電影、電腦、電玩、手機……)洶湧衝擊下相形瑟縮,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欲力挽狂瀾,自1998年起推廣青少年閱讀週,2003年起再推出青少年十大排行榜線上投票活動。過去這三年,是哪一系列的著作贏得眾多青少年網友護航,連續擠進少年書籍排行榜?

不,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暮光之城》,而是如書本封面上那隻羽翼鮮明的鳥兒,一飛沖天的《饑餓遊戲》三部曲。

當影劇寫作背景出身的柯林斯(Suzanne Collins)轉向創作青少年小說,《饑餓遊戲》首卷於2008年問市時,我瀏覽了主流媒體掌聲連連的書評。故事場景設在未來,「施惠國」在北美廢墟上重建了極權政府,都城四方分布十二行政區。都城逼迫各區每年送出一名少男和一名少女,稱作「貢品」,參與在拼鬥至死,僅有一人勝出的「飢餓獵殺」中;全程電視實況轉播,政權藉此維持統治秩序。主人翁凱妮斯(代表貧困第十二區的貢品)改寫了遊戲規則與該區的命運。評論者對作者表達欣賞,因其對成長中少男少女的心理描寫得絲絲入扣,情節高潮迭起,內容嘲貶時事,對獵殺部分也有所節制,不讓筆尖過量噬血。

看了這些評論,我覺得似乎不讀不快!但一想起故事導火線——都城強逼境內各區每年送出少男少女,投入這拼鬥至死的「飢餓獵殺」——向來對極端暴力素材敬而遠之的我,皺起眉頭,將這套書列入拒絕往來戶。

時光飛逝,《饑餓遊戲》三卷出齊,在美國本土就賣出近四千萬本,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電影拍攝過程聲勢如虹,向來關注青少年流行文化脈動的我,依然不為所動。直到大半年前,剛入青春期的老大偶然提到,他這幾天在學校空檔,已經速讀完前兩本,而就讀小三的女兒在旁興奮地問:「我可以看嗎?可以看嗎?級任導師說上個週末她隨手打開書,就闔不上耶!」

是的,有時我可以拒絕跳上世界瘋讀潮流的列車,但是,不,我不能對已經燒進自家孩子心園的野火視若無睹;有點不情願,加上點好奇,摻雜著憂慮,我掀開借來的《饑餓遊戲》三部曲,掉進凱妮絲的世界。

《饑餓遊戲》現象與反烏托邦小說

《饑餓遊戲》三部曲是繼羅琳《哈利波特》系列,與梅爾《暮光》四部曲之後,掃遍全球YA書市的第三波熱潮。與前兩波不同的是,《饑餓遊戲》的世界裡,沒有騎掃帚執魔杖飛天下地的少年巫師,也找不到俊美吸血鬼或忠誠狼人的影蹤,反倒是活生生呈現了今日現實世界的晦暗前景。換句話說,《饑餓遊戲》可視為這幾年青少年文學反烏托邦文類的代表作。

對明天懷抱璨麗憧憬與夢想,是青春年少不成文的專利,因此當反烏托邦小說行銷紅火時,不免讓人有些驚詫;表面上看來,這豈不是與少年階段的特質與需要矛盾?

不過,再想深一點,場景設於未來的反烏托邦小說,不僅對天際線可能出現的災難拉警報,它們也可能是雙邊折射的稜鏡,從過去與未來雙角度審視現世與現實——如科克斯書評所說:「通過《饑餓遊戲》三部曲,柯林斯邀請讀者思考沉重的問題。為了達成我們所需要的改變,可以容許何等程度的暴力?為了追求正義的目標,可以妥協多少人格正直?為了負起對別人的責任,個人應該自我犧牲到什麼地步?在人格形塑過程中,一個人自己能掌控多少?凱妮絲自己的動機和一致性,都受到嚴格檢視。柯林斯筆下絕不妥協,凱妮絲將面臨痛苦考驗。……而如果這本書留給了讀者不少疑問,那恐怕正是柯林斯所希望的。」

《饑餓遊戲》三部曲如何在架構與內容上引發讀者多層面思考?我們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面檢視:

歷史點

柯林斯說《饑餓遊戲》小說情節,受她自幼熟稔的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將童男童女獻給牛頭怪為祭品的傳說啟發很深;但我們亦可在獵殺遊戲中,看到羅馬帝國競技場的影子。西元頭幾百年,許多基督徒在競技場中灑下殉道鮮血,基督教蒙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後,罪犯、俘虜仍然年復一年被丟到場中,與猛獸或人類搏殺,直到五世紀中一位清修僧侶以生命喚醒了民眾與羅馬皇帝,才終止了嗜血暴行。

《饑餓遊戲》裡,為獵殺遊戲喧嚷鼓譟的是施惠國都城的人民,十二行政區的人民被強迫觀戲,眼目不得離開轉播螢幕的老百姓,與歷史上那些目睹弱勢者遭凌遲的先行者,不是有些聲氣相通嗎?責難環境和他人是容易的,但《饑餓遊戲》質疑讀者自身,若代代都不乏殘酷演出的觀戲者,若少年們掀開報章雜誌,轉開電視屏幕,對社會新聞津津有味時,是否點醒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隱性噬血基因?

今時點

《饑餓遊戲》三部曲吸引眾多討論,主要在於書裡對當代歐美社會與文化有多面向的批評:電視真人實境秀、都城無稽流行風、社會貧富階級落差(都城朱門酒肉臭,境內路有凍死骨)、各區遭嚴密監聽監控、新聞管制、窮兵黷武的戰爭……所有施惠國社會的主要經緯,都能在當前浮世找到交集。舉例來說,有高中生回應:「其實,中學校園也像一個分群結黨,弱肉強食的競技場。」或者翻翻流行雜誌,對照街頭青春男女模樣,會發現時尚力量往往超過少年荷包或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讀者能輕易在《饑餓遊戲》呈現情境,與自身當下處境玩「連連看」的遊戲,自然不覺書中世界遙遠陌生。甚至某些少年讀者開始在書中似曾相識的情境中,頓悟當下世界的畸形怪樣!

未來點

與歐威爾經典科幻小說《1984》相類,饑餓遊戲嚴肅批判了未來假想社會中專權獨裁的政府,也交叉承現了年輕人對愛情的迷糊與認真。不一樣的是,《1984》中的戀人,至終在極權下身心破碎,成為恨的奴僕;而饑餓遊戲裡的比德與凱妮絲,雖然經歷了靈魂與肉體的黑暗幽谷,最後還是能為彼此點燃希望的蠟燭——在這一點上,柯林斯大膽地描寫了理想破滅,人性懦弱、狡詐等負面後,仍回歸青少年小說傳統(與成人文學不同)——不管現實多麼黯淡,人性如何扭曲,隧道何等黑暗漫長,盡頭仍有一芯閃爍希望的星星之火。

以小搏大的故事

從閱讀影響力來說,主角凱妮絲是全書當然靈魂人物。她的言行如此鮮活,內外在的轉變如此具體,如她手裡百發百中的羽箭,射入讀者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甚至痛楚的印記。我們與她同感貧困生活裡的掙扎、競技場上求生救死的驚險、對自己革命角色的疑慮、夾雜著三角初戀的困擾、對逝去父親的懷念、對軟弱母親的愛恨交織、對妹妹的保護憐恤……她成為英雄象徵,不是因為她完美無瑕,也不是因為她智勇無匹,而是因為她每回在絕境裡作出的選擇——舉手替代妹妹小櫻出征,與比德共同伸手亮出毒莓,甚至最後牽手重建家園;她都是在苦難深淵裡以手表心——心的大小與拳頭相當,愛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然而《饑餓遊戲》同時有著比個人損失與犧牲更宏大的圖畫,這個關係人權和人道的故事,批判了當代社會和文化、政治、戰爭與權力。從這點看,柯林斯的作品若能流傳,是因為她同時塑造了有血肉的人物,到位地批判了現世問題,又傳遞了普世關懷的信息。

那麼,仔細讀過《饑餓遊戲》之後,我自己對這部作品就疑慮盡消了嗎?不全然,有兩點仍需一提:

一、文學中的暴力尺度

當初我將《饑餓遊戲》當作拒絕往來戶,是因自己對青少年文學中暴力血腥,尤其是童少相殘的反彈(另一例是日版漫畫與電影《大逃殺》,我至今依然無法吞嚥);當時未解的是,作者柯林斯也反暴力,她寫作《饑餓遊戲》的動機之一,藉由刻劃強制彼此獵殺的「遊戲」,身歷其境的少年和家人好友的恐怖身心折磨,來警示公眾。換句話說,她選擇一步險招,將黑暗盛盤上桌,意欲使讀者倒胃反彈……。

那麼,柯林斯的途徑是正當的嗎?我們是否可能用描寫暴力來批評暴力?用刻劃戰爭促進和平?用揭露謊言來捍衛真理?如果說,以說故事途徑來撥亂反正是中外文學工作者代代常用手法,我們是否仍需要擔心孩子們在閱讀《饑餓遊戲》三部曲後,不但沒有接收到作者原本想傳達的信息,反而起了模仿的念頭?

二、適合讀者群

前面的提問引出下一個考量,就是《饑餓遊戲》三部曲究竟適合哪樣的年齡層閱讀?兒童少年讀物出版界,間或有作品以適讀年齡九歲到九十九歲來行銷,《饑餓遊戲》三部曲顯然不屬於這類老少咸宜的作品。它的理想閱讀圈應該是身心漸趨成熟的高中生與成人,最好能伴隨導讀或雙向討論。除非是特殊案例,初中以下的孩子閱讀這類作品要極其謹慎,觀賞改編電影更要小心。師長與青少年輔導如果願意傾聽閱讀水流,少年思路,可以從分享《饑餓遊戲》三部曲中開闢渠道,帶進信仰活水,小心可別一開始就丟下標準答案大石塊,堵塞了深層思辨水路。

結語

《饑餓遊戲》故事開始時,凱妮絲胸無城府,亦無大志,茍活在社經地位底層,只求自己與家人溫飽;當她為救妹妹小櫻自願被丟進競殺遊戲中,也只有微乎其微的生存願望。隨著情節推展,意外地她成為革命的象徵,成為軍國大計中的策略棋,在個人願景和眾望所歸的巨大落差下,她被逼上成長與成熟的梁山,不得不睜眼看大圖畫,想大道理,點滴明白了獨善其身的自私,與兼善天下的意義。

然而凱妮絲與同儕意欲兼善天下,並非正邪兩軍相爭那麼單純,而是統治者與革命者鮮明旗幟裡,同樣交織著人性偏執黑線;她在叛軍營裡助長革命火勢,自己也在殺戮、背叛、欺瞞、傷逝的熊熊烈焰中灼傷;使她身心幾乎遭受巨大劫難,從無辜到親身付上無償代價的,其實是每個人的罪性與罪行。

浩劫後,黑暗籠罩天地與內心,凱妮絲與比德盡上自己最大的力量,在讀者心中點燃的,是一芯搖晃、微弱卻頑強不熄滅的燭火。這丁點微光,短暫溫暖了多少讀者的心。《饑餓遊戲》閱讀熱潮如火燎原,可見少年(與成人)在風雨如晦的末世,於文學中眺望似乎更灰暗的明天時,多麼渴求盼望!

那麼,我們能不能想像,在青少年文學裡,有人說著另一種故事--在末代灰燼廢墟中,不僅望見人自己微燭一芯,還瞥見從時空外翩臨,從未熄滅,始終燃燒,永遠光燦的靈火?

書目: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蘇珊.柯林斯著,2008
《星火燎原》(飢餓遊戲2)●Catching Fire●(The Hunger Games, Book 2),2009
《自由幻夢》(飢餓遊戲3)●Mockingjay●(The Hunger Games, Book 3),2010
(繁體字版由鄧嘉宛翻譯,大塊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The Girl Who Was on Fire: Your Favorite Authors on Suzanne Collins' Hunger Games Trilogy ●edited by Leah Wilson, 2012.十多位青少年小說家論述合集,分別從個人獨特視角探討《飢餓遊戲》三部曲。
●The Hunger Games and the Gospel: Bread, Circuses, and the Kingdom of God by Julie Clawson●, 2012.基督徒作者深入閱讀《飢餓遊戲》,帶進與主流不一樣的信仰聯想。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延伸閱讀】:
生命的結束還是生命
安息日的真諦
我的天才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