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淺談大學生的自我肯定與人際關係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br> 相信多數的大學生應該都有感受到,在大學校園裡,無論是班級還是社團,都會有「小團體」的存在。這種小團體產生的原因很多,許多人可能都會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我也不否認這點,確實,要勉強自己跟一個(甚至一群)價值觀或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的同學或社團伙伴長時間或深入相處,也不見得有這個必要性。但在本週的文章裡,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校園中小團體形成背後所展現出來「大學生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記得在先前的名為「如何不被人利用」文章裡,我曾經提到過對他人過度的情感過度,經常會讓人失去改變現況的能力或自主性,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的小團體裡也同樣會發生。特別是當大學生因為缺乏對自己的瞭解或自信心,不曉得自己要什麼、如何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時,往往會因為害怕在校園裡落單而盲目地跟隨小團體的朋友過生活。

固然多數人在大學畢業以前,很難真正地擁有什麼一技之長來肯定自己,再加上各級教育裡,老師或學校的課程甚少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發覺自己的特性與才能,在缺乏對自己的特性有所瞭解,或在沒有獨特專長來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情況下,能夠用來肯定自己的就只有「跟大家一樣」。這話怎麼說呢?

或許大家可以想想:自己通常是透過何種方式確定自己是「對的」、「好的」、「優秀的」……?相信除了少數人是透過凸顯自己的特殊性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外(例如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哲學家、特異功能者……),多數人都是蕭規曹隨地跟著別人的腳步,這樣雖然很難突顯出自己與別人不同之處,但至少不必自己承擔抱持某種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的壓力。因為多數人都持守的價值觀有多數人背書,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跟著大家的不乏前進時,那種淹沒在大眾之中的「匿名性」可以使我們感到安全,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不會受到別人的質疑。

就大學裡的小團體來說,除了真的是氣味相同、興趣相仿的人知道自己為何跟某些朋友在一起外,相信有不少人是因為害怕「落單」的感覺而加入某個小團體。如果再深入探究大學生害怕落單的感覺,可能不外乎是怕別人覺得自己「顧人厭、沒人緣」而看不起或欺負自己;或是看到別人都有一個小團體,自己沒有很奇怪;甚或是想要擁有一個可以談心、具有歸屬感的群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形成團體的原因主要是要尋求安全感,是希望透過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體來肯定自己,但是在十分偏重情感支持的小團體裡,不曉得又有多少大學生真的可以「找到自己」,還是已經被暫時性情感帷幕所遮蔽,忘了去尋找自己究竟是誰?

在許多場合裡,當我詢問大專畢業的學生;「他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後會感到快樂?他們的優點是什麼?」等等問題時,多數的人不是啞口無言,就是只能勉強擠出一兩個答案。當然,我並不是說大專學生對自己缺乏瞭解與自信的原因,全都是出於「小團體人際生活」之過,相反地,正如我先前其他文章提到的,多數的人都會有人際的需求,需要他人的關心和扶持。寫下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引發更多大專生想想:自己究竟有什麼特質,在大學生涯裡可以透過怎樣的方式將這樣的特質作最好的鍛鍊,讓自己培養出足以肯定自己的專長,甚至未來踏出校園、走入社會後,還可以把它當作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相信,只要能夠找尋到適合自己能力與人格特質的人生方向,並且將它設定成生命的目標而努力實現,大學生活就不再需要靠小團體來充填自己時間和情感的空虛,也不必得依靠加入或組成一個小團體來逃避別人的異樣眼光,因為我們已經明白自己要什麼、什麼事情值得我們花費生命去追求。當我們清楚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去的時後,小團體的朋友不僅不會是蒙蔽我們視線的障礙,相反地,他們還可以是相互扶持、彼此成長、實現各自或共同夢想的好伙伴。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