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以「向下的移動」建立「被愛」的世界觀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以「向下虛己」取代「向上競爭」

最近被H. Nouwen的小書《向下的移動》深深吸引,從這本小書,我得到很大的安慰與力量!Nouwen在書中提到:當代世界通常將競爭獲勝視為「向上的提升」,不僅升學和就業如此,就連「愛」也必須透過贏得才能享有。

當然,一個人或團體追求成長與發展絕對不是錯,問題在於:這種「向上的提升」是讓少數人壟斷多數財富、權力、聲望,還是讓更多人一同分享有限資源,進而趨於平等?人對於財富、權力和聲望的欲望,有沒有飽足的一天?

所以,Nouwen提出「向下的移動」的概念:他期許人們努力跳脫主流世界競奪財富、權力、聲望的「向上」追逐賽;改從基督信仰「道成肉身」的精神「放下」自己的虛榮,以「愛」取代「競爭」或「控制」;甚至能為了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允許自己忍受一些傷痛。

●以「被愛」的角度建立世界觀

這種「向下的移動」在教育現場的實踐,就是P. Palmer所說:從「被愛」的角度建立世界觀,以及「教學的勇氣」。因為很多老師遇到教學困境時,都會歸因於學問不夠、教學技巧不佳,或對學生了解不足。但是在Palmer眼中,老師是否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質才是核心關鍵。

唯有老師能勇敢面對、認識最真實的自己,才可能與學生建立真誠關係,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並以自己與學生的經驗為教材,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進而引發「共鳴」。由此來看【教學就是一種溝通】,教學的哲學也就是一種人生哲學。這樣的「教學」能讓師生們的「求知」成為「去愛」的具體行動,能讓差異的個人或群體能進入、認識、包容彼此的世界。

當然,差異相遇的「教學」必然會引發不適,甚至讓人感到恐懼;但是老師和學生都必需學習與這些恐懼相處,因為唯有甘冒風險的嘗試,「愛與和解」的夢想才能實現。「害怕」代表自己的「希望」還存活著;「否定恐懼」,就是宣告自己的夢想已經亡故。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一位鄉下的國小老師
用話語塑造孩子
成功兒童主日學的整體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