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鳳翔 2025.09.07
《路得與波阿斯》(Ruth and Boaz),大衛‧威爾基‧溫菲爾德(David Wilkie Wynfield),1879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女人,妳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句是時下流行言情小說與都市甜寵劇中霸道總裁常見的經典台詞之一,順著耳道滑入憧憬愛情的女性讀者、觀眾心中。推溯歷史,這樣的橋段數千年前已出現在聖經裡,而且路得記是真實故事,並非虛構小說。
他嘗識她的忠心
飽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低垂,風吹起一波波麥浪,稼殼摩擦沙沙作響,禾香撲鼻而來。工人揮汗辛勤收割著耶和華賞賜的豐收,按照耶和華律法規定的恩典習俗(申命記二十四章19節;利未記十九章9節、二十三章22節),貧苦弱勢的人們也得以進到禾場撿拾麥穗,同蒙上帝的恩澤。
波阿斯從伯利恆來,勘察自己的田。希伯來聖經記載,他是「גִּבּוֹר」,譯作「大財主、有錢有勢的人、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大有財力的人、有名望的人、有能力的人」。以現代的角度看,波阿斯就是總裁,但,他不是霸道總裁,他是敬畏耶和華的總裁。
波阿斯一到田間,就用上帝的名字祝福收割工人:「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工人們也用上帝的名字祝福波阿斯:「耶和華賜福給你!」耶和華的名字意思是永遠的「我是」,訴說祂是時間、空間的創造主,祂管理萬物,眷顧自己的百姓莊稼豐收。互道祝福之後,就那麼剛剛好,波阿斯看到路得,波阿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說:「那是誰家的女子?」
那女人,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監管收割的僕人回答說:「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他向波阿斯報告,路得是個有禮的女子,她很客氣地問是否容許她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路得也是個勤勞的女子,從早晨直到如今,她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一直在田裡撿麥穗。
波阿斯聽著下屬的簡報,心裡想起之前聽聞拿俄米和丈夫以利米勒因著國內饑荒,帶著兩個兒子移居到摩押地。後來男丁都客死異鄉,兩位媳婦其中一位對婆婆不離不棄,陪著拿俄米返鄉了,「原來這就是拿俄米的摩押媳婦!」
波阿斯走向勤奮工作的路得,用長輩對晚輩的語氣親切地對她說:「孩子啊!妳不用到別人田裡去撿麥穗,看工人們到哪塊田收割,妳就跟著去,妳要緊緊跟女工在一起撿取。我已經吩咐我的男工不可欺負你,不可騷擾妳。妳若渴了,就到水罐那裡喝他們打來的水。」
古代水資源取得不易,禾場的飲用水通常是男工去打來。波阿斯給予路得飲水權,是主人的屬下才可以享受的權利。一聽到這麼大的恩典,加上波阿斯稱她「孩子啊」(בַּת),還加上了「我的」(中譯未譯出),是何等親切!路得立即俯伏在地向波阿斯叩拜感謝,驚嘆地說:「我是個外族人,為什麼會在你眼前蒙恩,蒙你關照呢?」波阿斯回答路得:「妳丈夫死後,妳對婆婆的種種孝行,我都聽見了。我知道妳怎樣離開了父母和自己的故鄉,怎樣來住在這一個陌生的民族中。願耶和華照妳所做的報答妳。妳投靠在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妳滿得祂的賞賜。」
他理解她的處境
路得,成功地引起了波阿斯總裁的注意。然而,她並非憑藉言情小說與都市甜寵劇裡設定的外貌與身材,而是因為早先她對婆婆的愛與善行,已傳到波阿斯的耳中。現在則是她的禮貌與勤勞,引起了波阿斯的注意。
路得是摩押人,她的先祖摩押與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有親戚關係。摩押的父親羅得,要稱呼亞伯拉罕為叔叔。但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的後代不僅沒有供應食物和水,還雇了假先知巴蘭來咒詛他們。以色列人要進迦南地,摩押女子還色誘以色列人向異教神明獻祭,行淫亂的事,惹聖潔的耶和華憤怒。更甚者,路得所處的士師時期,摩押王伊磯倫曾召聚亞捫人和亞瑪力人一起侵略以色列(民數記25章1~5節;申命記23章3~6節;士師記3章12~30節)。
諸多歷史恩怨,尤其摩押王那場戰爭,造成兩族傷痕尚未癒合,因此摩押女子路得來到以色列地實在忐忑不安。她到田間拾麥穗,隨時做好被驅逐、追打或冷臉相對的心理準備。
波阿斯必定更為瞭解這些歷史。但祂也認識上帝,知道耶和華不是僅看顧以色列族,亦照顧萬國萬族中敬畏上帝的人,因為波阿斯的母親喇合,就是耶利哥城外族人。喇合聽見耶和華怎樣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怎樣使紅海的水乾涸成路,怎樣毀滅亞摩利王,因此當以色列人準備攻打耶利哥城時,她冒著生命危險掩護、窩藏兩位探子。喇合相信耶和華是天上人間的神,上帝也因此拯救她一家人。
波阿斯在路得身上看見如他母親喇合對耶和華的信心,而且波阿斯自己就是以色列人與外族人生的孩子,成長過程自然也嘗過外族人住在以色列族中的辛苦。所以波阿斯能瞭解路得,想幫助路得,因為他自己就是上帝照顧外族人的見證者。
他遞烘過的穗子給她
路得見高高在上的波阿斯總裁竟然把她當自己人,還奉以色列上帝的名祝福她,感動得改變了對波阿斯的稱謂,謝恩道:「我的主人啊,我的地位連你的一個婢女都不如,竟在你眼裡蒙恩,你把我當你的屬下,溫柔地安慰我!」
吃飯的時候,波阿斯招呼路得:「妳到這裡來吃餅。」還提醒路得可以將餅沾些醋(酸味醬汁)來吃。波阿斯用實際行動表現,他真的不把路得當成外人,「孩子啊」並非只是表面上好聽的應酬話而已。
路得在收割的人群旁邊坐下,她懂得自己的身分,不敢造次坐在主人波阿斯旁邊。沒料到,波阿斯竟然當眾遞上烘好的麥穗給路得!百年來,和合本錯譯為「『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造成讀者誤以為收割的工人紛紛遞上烘好的麥穗給路得。新譯本、和合本修訂版、現代中文譯本、恢復本、呂振中譯本都已經修正2章14節:「『他』(波阿斯)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
波阿斯總裁親自把食物遞給連女僕地位都不如的路得,這是何等大的恩惠!波阿斯這個舉動表示他把路得當成自己的屬下,向眾僕人宣示他們不可以把路得當外人,不可以欺負她。路得也當著眾人的面,吃了波阿斯給的穗子。路得吃飽,就去工作了。
波阿斯知道族內有些同胞高舉種族主義,路得若去其他田地,可能會被那些人羞辱,所以他打算暗暗地多施恩惠。在路得走開去撿麥穗的時候,波阿斯吩咐他的屬下:「讓她隨意撿,就算從堆著的禾捆中去撿也不可為難她;甚至要從紮好的禾捆中抽些出來,讓她撿,不可斥喝責備她。」路得一直工作直到傍晚,撿了約有22公升大麥,收穫滿滿,大概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個月的工資。
他拿衣襟遮蓋她
路得回到家,把收穫給婆婆看。拿俄米大為驚訝,問道:「妳今天在哪裡撿麥穗?妳在誰家的田裡工作?願上帝賜福給關心妳的那個人!」路得告訴婆婆是波阿斯的田。真是太巧了,竟然是波阿斯!拿俄米告訴路得:「波阿斯是我們的至親,有義務照顧我們。」路得接著還告訴婆婆波阿斯如何待她好,讓她可以在他的田拾取麥穗,一直到莊稼全部收割完。此後,路得就每天去那田地拾麥穗,直到大麥和小麥都收割完。
有一天,拿俄米對路得說:「孩子啊,我不是應當為妳找個歸宿,使妳得到幸福嗎?」接著她說出了一個驚世大計!告訴路得:「今晚波阿斯會在禾場上簸麥子。妳去洗澡,擦點香膏,衣服穿好,然後到禾場去。但是不要讓波阿斯知道妳在那裡。等他吃完了,喝夠了,看準他躺的地方;他睡著了,妳就去,掀開被子,躺在他腳邊,他會告訴妳該做什麼。」
3章4節的希伯來文其實沒有「被子」,而是很辣眼睛的「掀開他的腳,躺下來」。百年前,聖經翻譯者考慮華人保守的風俗民情,所以加上了「被子」,感覺比較含蓄。如今民風開放,新譯本、和合本修訂版都已經拿掉「被子」,譯作「掀露他的腳」。拿俄米這麼大膽的色誘法,若計畫失敗,路得的下場會非常悲慘。然而路得仍對婆婆說:「凡妳所吩咐的,我必遵行。」路得照婆婆吩咐的去做。
波阿斯吃完了、喝夠了,心情愉快,就到麥堆旁躺下睡了。就那麼剛剛好,波阿斯是睡在麥堆邊緣,而不是睡在一群工人之間。於是路得才有機會悄悄地走過去,躺在他的腳邊。也那麼剛剛好,波阿斯並未喝過頭,睡得像條死豬,一覺到天亮,半夜他驚醒,翻過身來,發現有個女子躺在他的腳旁。波阿斯問:「妳是誰?」路得說:「我是路得,你的婢女。請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有買贖權的近親。」
根據摩西律法,土地不可永遠賣斷,因為地是屬於上帝的。以色列人只是客旅,是寄居的,像外僑蒙准使用土地罷了。若有以色列人窮乏到不得不出賣土地,他的至親應把這土地贖回來(利未記25章23~28節)。波阿斯是以利米勒這一家的至近親屬,有責任接手以利米勒的土地,好讓死者的土地保持,歸屬於原本的家族。
波阿斯說:「願耶和華賜福給妳!從前妳對婆婆忠誠,現在妳對已故丈夫的家族更忠誠。妳大可以去找個年輕人,不管他有錢沒錢,妳卻沒有這樣做。路得,不要擔心!無論妳要求什麼,我都會替妳辦到;城裡的人都知道妳是一個賢慧的女子。我確實是妳的至親,對妳有義務,但是另有一個人比我更親。今晚妳就留在這裡,明早,我們看他願不願意對妳盡至親的義務。如果他願意,那很好;如果他不願意,我對著永生的耶和華發誓:我一定盡這個義務。」
她為他生了兒子
波阿斯是敬畏上帝的人,他不像時下流行言情小說與都市甜寵劇中的霸道總裁,直接跟女主角先發生一夜情再說。他照著上帝喜悅的方式辦事!隔天,他到城門口公眾集合的地方,那位元至親恰巧從那裡經過,波阿斯說:「某某人哪,請過來這裡坐!」那個人就過來坐下。然後波阿斯請城裡十位長老過來,處理拿俄米家有關盡至親義務之事。
大家都坐定了,波阿斯對那個至親說:「拿俄米要賣我們親族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你應該知道這件事。如果你要買回,當著在座的長老們面前買;如果不要,請說清楚,因為你有優先權,然後才輪到我。」那個人說:「我要買。」波阿斯說:「你買那塊地,就也得娶那位摩押的寡婦路得;這樣,那塊地才會保留在已故的人名下。」
那個人一聽,立即就表示放棄買這塊地的權利。因為這筆生意實在不划算。他要付一大筆錢給拿俄米買地,還要供應這兩個寡婦的吃住,並且盡義務讓路得生孩子。若路得生了孩子,這塊地就要回到以利米勒、瑪倫這一族的名下。但波阿斯願意承接這個會有損自己產業的責任,於是他在眾民和長老面前,完成了買地與娶路得為妻的律法程式。
之後,耶和華施行大作為,使路得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孩子出生那天,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祂今日賜給妳一個至近的親屬,就是這個孩子。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振妳的精神,奉養妳的老,因為是那個以愛待妳的媳婦所生的。有這媳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婦人們說這個孩子是:「一個男孩被生,給了拿俄米!」她們就叫這孩子為俄備得(עוֹבֵד),意思是「服事者」。
拿俄米非常幸福,她懷中抱著將來要服事她終老的小小俄備得,身邊更早已經有上帝安排的兩位忠信服事者──路得和波阿斯。路得因著對上帝的信、對婆婆的愛,陪伴拿俄米回到以色列,她盡心工作、撿拾麥穗、照顧婆婆。波阿斯因著對上帝的信,展現對孤苦窮人、外族人的愛,照顧這對婆媳,他因此成了耶穌家譜中的先祖之一。
忠誠、信實與委身的愛
士師時代是一個道德淪喪、價值混亂、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卻有兩位對上帝忠信的男女──波阿斯和路得,有別於「利字擺中間」的世俗文化,他們置個人權益於度外。路得可以不管婆婆,返回娘家,波阿斯也可以如那位第一至親,不買贖以利米勒的土地,但他們兩人都選擇了愛的關係,也就選擇了幸福。
我們所處的現代,與士師時代沒有什麼不同。言情小說與都市甜寵劇關注的多半是對方是否愛我、照顧我、保護我、滿足我的需要,焦點擺在兩人的親密關係,「女人,妳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述說的盡是眼目的情慾。反觀路得記中波阿斯和路得的愛情,是路得忠誠、信實與委身,成功引起波阿斯的注意,而波阿斯也以忠誠、信實與委身回應。他們的愛,不狹隘地局限於兩人之間,更帶給周圍人(拿俄米)幸福。願我們都有屬天的智慧與眼目,讓忠誠、信實與委身的愛成功地引起我們的注意。
about 陳小小

about 飛飛
新舊約的律例前後矛盾?
招呼頂嘴的百姓
你說的改變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