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世界是神第二次的創造?「重造理論」可信嗎?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永恆的答問 2020.09.06



圖片提供/123RF

有人讀《創世記》時納悶:神所造的天地怎會「變成」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創一2)?於是主張「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是神的「第一次創造」,後來因撒旦的背叛所造成的「大災難」才產生了「黑暗與混亂」。創一3之後所描述的則是「世界的新創造或再創造」(二次創造),這就是所謂的「重造(間隔)理論」(gap theory)[1]。

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福音節目聽到講員在問題解答時談到這說法,當時覺得這理論實在太厲害了。按照現代地質學研究,地球是「經過46億年的演變」逐漸變成現在的樣貌[2],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化石約在「地球形成之後10億年才出現」,寒武紀大爆發則開始於「距今5.43億年前的寒武紀初期」[3]。

如果有兩次創造,則第一次創造到大災難造成的混沌黑暗之間可能長達數十億年之久,這似乎解釋了漫長的地質年代,甚至能夠說明一度曾存在於地球的恐龍。「間隔理論」(重造理論)的創始人、蘇格蘭神學家查默斯(Thomas Chalmers,1780-1847)當初提出這理論的動機也是「要協調創世記與當時新發現的地球年齡」[4]。

然而對《創世記》有更多認識後就發現這個看似很有吸引力的「二次創造」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字義與文法上都不支持這樣的解釋。

華神前院長賴建國博士就說:「這不是第二個創造,而是原始的創造」,創一2「地『是』空虛渾沌」這動詞hâyâ應譯作「是」,而不能譯作「變成」[5]。鄺炳釗博士也認同賴院長的看法,因為hâyâ若指「變成」,則「尾隨的名詞前面應有介詞,而本節沒有介詞」[6]。

賴建國院長也指出:文法上「創一2是一個細節子句,說明在創造最初階段地的情況,而非動作子句,繼續上一節的動作結果」[7]。黃儀章博士也說:「不少舊約學者都指出,一章二節並非次序子句,因此,不能被看成是『然後....』。它乃是一個情況子句,其功能是形容『地』的狀況」,「混沌的意思其實是指一個『不能居住』或『不適宜居住』的狀況」[8]。

華神現任舊約老師胡維華博士也認為:「在希伯來文的句子結構裡頭第一節與第二節都是背景的說明,告訴你在第三節那個主要的事件」,胡老師強調:「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到第三節不支持所謂的二次創造論,只有一次,也只能有一次」,「希伯來文在這邊只能夠支持一次創造論」。「可能相當多人聽過二次創造論,這在華人教會當中也相當流行,但是這個理論實在是沒有解經的根據」[9]。

紐約信心聖經神學院金京來副院長(希伯來大學博士)在華神開設的《創世記》講座也說:「第二節不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和第一節連起來,中間沒有甚麼間隔的」。金京來老師也回答了神的創造為何是「黑暗與混亂」這問題,他說:「淵就是水」、「空虛混沌就是空空的、還沒裝東西、還沒整理好」。

金京來博士批評:「有些神學家說第一節與第二節中間有間隔,發生甚麼事情?天使們叛逆神,結果亂七八糟」,他說:「這樣的解釋我不能接受,這個是一本小說一樣」、「你不要說黑暗是牠們叛逆啊,你不要寫一本小說好不好?」[10]。

鄺炳釗博士也說:「空虛渾沌和黑暗不一定是邪惡的,它們可以來自神,可以是神的創造」,「空虛渾沌最基本的意思是荒蕪、甚麼都沒有」,「淵面黑暗」則是「描繪地球被水覆蓋,在深水之上,只有一團黑暗」」[11]。華爾頓博士主編的《舊約聖經背景註釋》也認為「空虛渾沌」所指的是「未曾分辨出來,未得分派功用的事物」[12]。

雖然在古近東的創世故事裡「海與水都象徵邪惡的勢力」,「瑪爾杜克需要對付這邪惡的勢力才能作王」。但謝挺博士強調:「神沒有對手,祂不需要為了王位與某神爭鬥,因祂本來就是王」,「在這淵面黑暗的光景下,神的靈卻運行在水面上,不需要像別神一樣要與惡勢力爭鬥,神的靈沒有受這黑暗所影響和轄制,反而是自由隨意地運行在上面」,「黑暗不在神的主權之外,因神造光又造暗(賽四五7)」[13]。

華爾頓(John H.Walton)博士也認為,「空虛渾沌」這節經文想說的是「神怎樣安排分配各樣角色和功能(即怎樣使混亂的局面變得井然有序),使宇宙成形;因此,開始先說宇宙的混亂狀態,說的只是功用」。華爾頓強調:「創世記沒有描述任何戰事,也沒有說混亂的勢力被牽制著,卻記述了在混亂中建立了井井有條的秩序」。

華爾頓指出:「第2節裏那三個混亂元素(混沌的地、黑暗、深淵)都不是負面的東西,而是模糊的東西。不該把它們看成凶險的、虛無的、邪惡的力量」,「創世記刻劃的這混亂並不兇險,也沒有甚麼危險性;這句短語只是表明了一件事:神還未開始工作」。華爾頓博士並強調:「希伯來文的經文並不支持(二次創造論)這說法,如今普遍的人都不接受這觀點了」[14]。

撒旦墮落雖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聖經沒有任何地方將撒旦的墮落與所聲稱的宇宙大災難連在一起」[15]。已故華神沈介山老師也提醒,重造論者根據創一2「空虛混沌」與耶四23的「空虛渾沌」主張「第一節創造時已有城邑,到第二節時被拆毀(耶四26為佐證)」,這其實是製造更多困難,「照此說法不得不承認亞當不是人的始祖,因為有城邑必有人住」[16]。

法國神學家亨利•布洛謝(Henri Blocher)也批評「二次創造」的「間隔理論」說:「這整套理論實在是『非常不可能』;在經文中找不到任何支持,卻引入自己的架構,在創世記一1和一2之間製造出一個想像出來的間隔,以建立整套的理論」。

亨利•布洛謝認為這例子「給了我們一個很有價值的警惕;它促使我們在解經時防範自己濫用經文中的緘默,善意的自作主張,罔顧語文學的紀律,以致於天才式地添加了經文的內容」,他強調:「人類的想像力不需要添加翅膀,卻需要吊以鉛錘,使之腳踏實地」[17]。

曾和華爾基(Bruce K. Waltke)博士合著《華爾基舊約神學》的華裔青年舊約學者俞明義博士也一針見血的指出:「(認為)第一節創造天地,然後亂了,撒旦出來跟神打仗,把天地弄亂了,然後地是空虛渾沌。這是把另外一種世界觀讀進去了,我對這種看法沒有太大興趣,我不想把我自己的東西讀進去」[18]。

「間隔理論」(重造理論)也許動機良善,但卻不是按「正意」來解釋聖經,而是「以人為中心」,想要「滿足知識上的好奇」或嘗試協調創世記載與地質年代,把現代地質科學研究的結果「讀入」了聖經,因此在解(讀)經的方法論上一起步就出了錯。

川普•朗文(Tremper Longman)博士早就指出:「聖經中對創造的記載並不是為了反駁達爾文或霍金的理論而寫,而是為了因應當時對創造另有一些互相較勁的描述而寫的」[19]。換言之,我們該從「糾正」古近東神話多神論的世界觀這角度去理解創世記,而不是把現代科學的理論或假設「套入」創世記。

約翰.華爾頓(John H.Walton)博士提醒我們:「創世記是立約的歷史」,「一至十一章交代為何需要聖約,十二至五十章記述聖約如何產生」[20];賴特(N.T.Wright)博士也說:「這是一篇關於神的故事,講述神創造了世界,並呼召一個民族—以色列--成為祂的子民」、「神呼召了他們,特別揀選他們,要藉著他們拯救世界--全人類和受造萬物--脫離墮落腐敗」[21]。

這才是理解創世記的正確角度:神藉著「聖約」來拯救,神也從未「放棄」祂所造的世界,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二次創造論」(間隔論、斷層論、重造論)這種「壞了—丟掉」的理論,不但如神學家艾利克森(Millard J.Erickson)所說:「有太多解經學上的困難」[22],也不符合神救恩的經綸,所以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謝挺博士說的很好:「神的創造不需要衝突,祂超越衝突、黑暗、空虛、渾沌和深淵」,「或許我們正處於空虛、無意義、無目標的景況裡;或許我們像是活在黑暗裡,甚至在深淵裡」,但「祂超越一切逆境」、「神就像老鷹展開兩翅,保護著我們,使我們可以信靠祂,特別是在逆境中」[23]。若能明白這真理,基督徒又何懼「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呢?

[1] 彭國瑋博士總編,《研讀本系列:創世記》,台灣聖經公會,2014,頁29。

[2] 劉聰桂博士主編,《普通地質學(上)》,台大出版中心,2018,頁26。

[3] 劉聰桂博士主編,《普通地質學(下)》,台大出版中心,2018,頁331、336。

[4] 亨利•布洛謝(Henri Blocher),《創世啟示:創世記1-3章深度解釋》,校園書房,2000,頁51。

[5] 賴建國博士,《五經導論》,天道書樓,2011,頁102。

[6] 鄺炳釗博士,《天道聖經註釋:創世記(卷一) 》,天道書樓,1997,頁83。

[7] 賴建國博士,《五經導論》,天道書樓,2011,頁103。

[8] 黃儀章博士,《舊約神學:從創造到新創造》,天道書樓,2003,頁9-10。

[9] 胡維華博士,〈創世紀導讀:創世記第一章〉,2010-10-10。

[10] 金京來博士,〈空中聖經學院:創世記(1)一1-8〉。

[11] 鄺炳釗博士,《天道聖經註釋:創世記(卷一) 》,天道書樓,1997,頁84、68-71。

[12] 華爾頓(John H/Walton)博士主編,《舊約聖經背景註釋》,校園書房,2017,頁28。

[13] 謝挺博士,《創世記(上)從創造到揀選》,明道社,2008,頁38-40。

[14] 約翰.華爾頓(John H.Walton)博士,《創世記(卷上)》,漢語聖經協會,2015,頁75-77。

[15] 亨利•布洛謝(Henri Blocher),《創世啟示:創世記1-3章深度解釋》,校園書房,2000,頁52。

[16] 沈介山老師,《信徒神學》,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4,頁188-189。

[17] 亨利•布洛謝(Henri Blocher),《創世啟示:創世記1-3章深度解釋》,校園書房,2000,頁53。

[18] 俞明義博士,〈俞博士解經:創世記(Genesis) 1:1-2〉。

[19] 川普•朗文(Tremper Longman)博士,《如何讀創世記》,友友文化,2010,頁100。

[20] 約翰.華爾頓(John H.Walton)博士,《創世記(卷上)》,漢語聖經協會,2015,頁36。

[21] 湯姆‧賴特(N.T.Wright)博士,《福音新探索:當代心靈與好消息相遇》,宗教教育中心,2017,頁27。

[22] 艾利克森(Millard J.Erickson)教授,《基督教神學(卷一)》,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0,頁573-576。

[23] 謝挺博士,《創世記(上)從創造到揀選》,明道社,2008,頁40。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