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中的盼望

【作者:王道維移動我視界 2013.05.12


《悲慘世界》這部電影在台灣累積超過一億台幣的票房。目前單日票房在台北市已經開始超越其他影片,若在加上奧斯卡八項入圍、三項獲獎的風光加持,就算最後不一定能名列台灣影史票房的前段班,也算是非常值得注目了。但是與其他電影相比,這部電影的熱映現象仍具若干重要社會意義而值得關注。

台灣人民的胃口

簡單看一下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的三十部電影,很容易看出台灣人民的味口,外語片方面不但全是好萊塢的產品,且幾乎都是關於科幻、魔幻、或動作英雄片,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鐵達尼號」。

至於國片方面,幾乎清一色是關於台灣人民的大小故事。這個現象並不太難理解,國片的賣座主要是因為依附了這塊土地的感情,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特色。而好萊塢的特效技巧結合幾近魔幻寫實的故事,也讓跨文化的大眾娛樂效果成為可能。

但是「悲慘世界」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是發生在將近兩百年前的法國,所呈現的方式又是國人不甚熟悉的音樂劇,在內容與和表上都迥異於台灣民眾一般的習慣,不可能只是單純因為同名百老匯音樂劇的加持或演員陣容的吸睛而造成這股後來居上的熱映風潮。

突破文化和語言隔閡

就連現場那些不懂英文的老一輩或小孩都是一樣熱淚盈眶地走出會場,顯示有一些更為深層的情愫在電影背後,突破了歷史文化與語言風格的隔閡來感動我們。

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個部份是造成這樣共鳴的出現,首先是十九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後,貴族仍然掌權但貧民在不公義的制度下,仍難以維生的悲慘社會,有意無意地會使觀眾連想到近幾年來的經濟環境惡化與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

其次是劇中幾位主角真槍實彈所唱出的歌曲,不但音樂歌詞本身感人,更因為配合劇情與場景而無不深刻表達出令人動容落淚的感情。

可以期待的美好未來

最後是各種不同的角色藉由犧牲捨己的精神來成全別人與後代的救贖精神,將本來悲慘無情的社會限時轉換為精神上可以期待的美好未來。

其中最後一點最值得玩味的,說到救苦救難、慷慨解囊,台灣人民其實是有相當樸素豐富的意願。根據一些非官方的統計,台灣每年捐款到各種社福機構以幫助社會底層需要的金額可能到達三、四百億以上。

日本與大陸的震災也得到相當多民眾與救災機構的積極參與。但這些似乎都還是很難讓我們覺得與《悲慘世界》中的大好人尚萬強有所連結,以至於我們似乎很難認為自己目前的「悲慘」可以因為這許多的善心人士,進而得到救贖的力量或感動。

這差異很可能就是因為劇中主角尚萬強其實一直不是我們中華文化一般所定義的「好人」。在劇中從頭到末了,他一直很清楚自己是24601,一個假釋中逃跑的犯人。

選擇無條件饒恕

自從尚萬強受到主教的感化開始,他所作的每件「好事」都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好人而享受「助人之樂」,不但不是將自己享用過所「剩餘」的施捨給別人,更是在自己都難保明天的情形下,定意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周圍人的祝福。

他甚至為了避免一個被誤認為是他的囚犯含冤而自曝身分,也不想連累家人因此保持單身,甚至不讓所收養的柯賽特知道他的故事。即使有機會解決那位一直追逼他的警長賈維,卻選擇無條件饒恕與釋放。

所以與其說是為了贖罪,不如說是從中間看見上帝讓他存活的使命,將「悲慘」留給自己,把盼望留給他人,具體實踐了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救贖世人的感召。

如同小說原著者,法國大文豪雨果為這本書所說:「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著愚昧與窮困,那麼,這本書,則絕不會無益於人。」也期待這部電影的熱映能帶給台灣人民對自我身分的認識與生命意義的尋求,能有更多啟發。那將是很多其他更賣座的電影所無法達到的影響。


原文發表於三月一日「台灣醒報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9406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道維的Yahoo!奇摩部落格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