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作者:潘慕蓉網路作家Ⅰ 2008.09.14


教室螢幕播放關於911的節目,讓教室裡的學生,可以知道這件世紀大事。看著雙子星大樓被飛機衝撞崩垮,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好像電影」;楞了一下,「好過癮!」,稍微解釋一下整個過程……「造成的死亡人數相當的多」,「喔!那就死啊……」

看著媒體的報導,連成全開的新聞版面,彩色的大剌剌渲染整個過程,標題又顯眼又激動,開始有一點了解學生的反應;知道這樣的事發生,除了為那許多喪命的人感到難過,為恐怖主義的張狂覺得不可思議外,更多的覺得現在的教育讓人擔心。

鋪張的報導手法,不僅在 911,在 921、在過去的校園新聞、綁架案件中屢見不顯,除了告知,這樣的方式激動了人閱報的好奇心,不只日報,晚報的購買率也相對增加,也增加了恐怖感,不可否認的也讓人心跟著惶惶不安,小朋友在聯絡簿上寫著,「老師,美國被攻擊了好恐怖,中共如果打過來了怎麼辦?」,對應阿姨外貿公司的美國老闆,人在美國,並不會因為發生這樣的事到處傳講,反而更冷靜,更呈現出團結的民族性,配合政府,也相信政府會讓他們的悲憤有一個合理的出口。

事情發生在美國,他們發出的新聞畫面,不是政府高層的往來巡視,不是血肉糢糊的慘寰畫面,不是激情的話語宣洩,是哀悼,是最後的告別,是一個個蠟燭,點燃活著的人心中的不捨;在台灣,是一張張聳動的新聞,是緊張,是恐懼,是擔心,害怕這樣的事件,又會對台灣的我們造成什麼生命財產的威脅。

教育當局成天說,要培養我們的孩子有國際視野,有國際觀,在這樣的國際事件中,看到的卻是孩子被好萊塢洗腦的冷漠,災難電影氾濫的後果;如果說身為地區性的運轉中心,很容易被各地的文化影響,新加坡有政府的嚴格管理,香港已失去了自我獨立的規範體系,日本的年輕世代紊亂,可是強韌的民族性仍然維持住混亂中的秩序,可是台灣呢?當局說當局的,媒體報媒體的,讀者看讀者的,少了整體的反省能力,不過在這樣的事件下,又一次的突顯每個支離破碎的邊緣效應。



註:作者為教師兼 EZ 雜誌主編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