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我終於瞭解什麼是「文青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很少去誠品看書,除非是買香港或英文版的書;每當我在那裡翻閱書籍,裝潢優美、音樂環繞、大量書卷羅列的氣氛,如果加上咖啡香,真會讓自己覺得擁有絕佳的美學品味,書上批判性的知識也自動地湧入腦海。我終於明白,這就是「文青感」。

誠品塑造出來的「文青感」很像一部電影,走出店門後,依然在心中繚繞;只要沒被戳破,或許還能存活一段時間。它讓我覺得,彷彿自己富有高度社會關懷、正義感和行動力,縱然社會上不公不義每天上演,還是能用剛閱讀到的知識,把社會批判一番。

直到開始進入社區與不同價值的人互動,「文青感」開始幻滅。現實生活很直白,多數人關心的是如何增進個人利益,提不出有效方案,就只能禮貌地維持「再聯絡」關係!真實現場不是誠品裝潢、音樂、書卷和咖啡香那種均質的「文青感」,而是被迫吞下異物,或深信美好價值被拆毀的「挫敗感」。

我慢慢體悟到當前多數的「文青感」存在以符號打造出來的空間裡,讓進出的人把自己與空間氛圍融合,忘卻真實生活中的權力與利益糾葛。往好的方面說,它提供我一個理想的生活憧憬,引發行動力量;但如果沒有具體的「溝通行動」,「文青感」永遠只是一場幻象。

最近跟一些非營利組織的夥伴聊,發現多數能做出一些社會行動的朋友,都是平日有正職,卻願利用空餘揪團投入社區行動的熱血青年。在他們身上,除了「文青感」的浪漫,更有長期與社區民眾溝通失敗累積的智慧和生命力。

也因為這樣,我發現無論是「文青」或「青年志工」,沒有撥出時間投入真實行動,良好的自我感覺永遠只是一種虛幻,無法轉化成生命智慧與實質改變。

另外,真實的改變與自我認同必須舊經驗中「長出來」,勇敢面對「自己過去經驗」與「當下差異價值」的衝撞,一點一滴梳理、調整、安頓自己成長經驗與「差異者」的矛盾、混亂甚至衝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交代,才可能帶來些許共識與改變。

當然,價值經驗碰撞總會帶來威脅性,但如果「文青」或「青年志工」的自我認同真吸引人,它該是建立在年輕人為了實現一個價值,願意撥出時間,以具體行動學習「在真實中包容差異」,而不是「在虛幻中享受均質」。雖然我距離這個理想也還很遠,但很希望邀請更多支持這樣想法的朋友一起來努力。


圖片提供/123RF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一位鄉下的國小老師
用話語塑造孩子
成功兒童主日學的整體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