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姊妹》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人生殊途——亞伯拉罕與羅得的抉擇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亞伯拉罕與羅得一家分離》(Abraham's Parting from the Family of Lot),揚·維克托斯(Jan Victors),1655–1665年。(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兒子大學畢業後,進電腦公司成為電腦程式撰寫員。工作三個月時,接到兵單,便去當兵了。入伍不過一週,我就接到他從軍營打出來的電話,說:「媽媽,妳明天是否有空來?我想簽志願役,當職業軍人,但怕是一時衝動。」

國家需要軍人保護,兒子若真的想成為軍人,我不反對,甚至喜歡這個選項。我的父親就是海軍,我的五叔則是海軍陸戰隊菁英,不僅體能卓越,還被派去美國學電腦兩年(也可能是執行某種特殊任務,用這個掩護)。他退役後曾對我說,他擔任過蔡英文總統搭飛機時的隨扈人員。也僅有這句話,其他都不透露。我的表妹是現役軍官,被送去政治大學讀博士,是軍校培育的師資。身為軍人子女,自然知道軍人的辛苦,軍中有不少黑幕,但哪個職業沒有?罪人在哪,那裡就有惡事。

那天晚上,我和先生認真討論,列了一條條電腦程式撰寫員和軍人的優缺點於紙上。隔天,我以家長身分到了約定的軍營,與兒子並坐在台下,趁長官演講前的空檔,把那張紙遞給兒子,說明我們的分析。待他聽完,我就用筆在上面畫了兩個大叉叉,定睛望著他說:「這些都不重要。這些優缺點評估只是爸爸、媽媽現在與過去的經驗,而且我們的經驗有限。未來不可知,只有上帝知道,可是我知道有一條路保證不會選錯,就是忠誠信實。那間電腦公司雖然沒與你簽約,但讓你留職停薪,相當於簽約。你會猶豫,表示軍人的薪資福利或其他條件優於電腦公司。但秉持忠誠信實,你應該在電腦公司做滿一、兩年,之後若還想當職業軍人,再回來這裡簽志願役。屆時你是帶著電腦專業技術來從軍,對國家可有更好的貢獻。」

人生抉擇

人生道路很複雜,基督徒是神國子民,但又活在世界裡,面對重大抉擇,常會覺得不知道上帝的心意。聖經裡面有許多抉擇的故事,亞伯拉罕與羅得兩人的關係是叔侄,他們的人生之路就是一個很經典的對照。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住在哈蘭,七十五歲的時候,耶和華的呼召臨到他: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十二章1-3節)

「你要叫別人得福」(וֶהְיֵה בְּרָכָה),原文直譯是「你要成為福氣」。上帝賜福給亞伯拉罕,甚至最終極的賜福是亞伯拉罕本人成為行走的福氣,地上的萬族都要藉著他得到福氣。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創世記十二章4節a)羅得也願意照著耶和華的吩咐,拿出信心,踏上這條未知路。耶和華要他們往哪裡去,他們就往那裡去;亞伯拉罕享什麼福,他也享什麼福;亞伯拉罕吃什麼苦,他也吃什麼苦,一切都聽耶和華的。

漸漸遷移

亞伯拉罕走到迦南人住的那地時,耶和華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注意!上帝說的是,這地是要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並不是賜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便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之後陸陸續續遷移至多個地方,在南地遭遇饑荒,遷到埃及,遇到法老王搶妻的危機。

這竟然是耶和華帶領的路!若按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條路不太妙,應該要趁早離開。然而這條路有上帝,亞伯拉罕度過這個重大危機,從埃及回南地,又到他起先築壇的地方。此時,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牛群、羊群、帳棚、財物非常多,亞伯拉罕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之間起了爭端,那地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

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說:

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世記十三章8-9節)

現代讀者因為以北方為準,會以為這句是「你向左(西),我就向右(東);你向右(東),我就向左(西)。」但古以色列人是以太陽升起的東方為準,這句要理解為「你向左(北),我就向右(南);你向右(南),我就向左(北)。」所以,亞伯拉罕並沒有要羅得選擇遷移至東方或西方,他的提議是羅得若往北,他就往南,也就是往下遷移。羅得若往南,那亞伯拉罕就往北,也就是往上遷移。羅得卻不想往南或北遷移,他看到西方約旦河平原的繁榮盛景。

羅得舉目望去,看見約旦河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水源充足之地。在耶和華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那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了約旦河整個平原。羅得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開了。(創世記十三章10-11節)

羅得不想再繼續住在帳棚,不想再照著耶和華的吩咐遷來遷去,他嚮往住在平原的城鎮裡。於是,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鎮,他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而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世記十三章12-13節)

沒有義人

所多瑪人罪惡極其嚴重,耶和華告知亞伯拉罕滅城計畫。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求情,這裡就是「你要成為福氣」,地上的萬族都要藉著亞伯拉罕得到福氣。亞伯拉罕想到羅得與其家人、一堆牧羊人,當年都是一起跟隨耶和華的同行者。他對上帝說:「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耶和華同意了他的請求。

但亞伯拉罕想,該不會湊不到五十個義人吧?於是鼓起勇氣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少了五個呢?」耶和華便同意他的請求。但亞伯拉罕繼續問:「有四十個怎麼樣呢?」耶和華又同意了。

亞伯拉罕擔心湊不到人數,就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有三十個怎麼樣呢?」耶和華同意。最後亞伯拉罕破罐破摔一口氣問:「二十個怎麼樣呢?十個呢?」耶和華皆同意了。亞伯拉罕當初與羅得分開,就是因為侄兒一家子與員工那麼多,所以他想一定起碼有十個義人,卻沒想到連十個都湊不到。

兩個天使到了所多瑪,城裡連老帶少所有的人都來圍住羅得的屋子,要對天使強制性交。羅得請求大家不要做這惡事,眾人對羅得說:「滾到一邊去吧!」又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厲害。」於是耶和華從天上降硫磺與火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羅得當年與亞伯拉罕分離時擁有的偌大資產與人丁,通通付之一炬,只得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淨身出戶。妻子不捨那些美好家業,不聽天使吩咐,回頭看,瞬間成了一根鹽柱。

成為福氣

面對人生之路的重要抉擇,羅得選了世俗以為美好的路。他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甚至住進所多瑪城鎮裡。亞伯拉罕則維持對耶和華的忠誠信實,繼續住帳棚,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他們都是義人,都是耶和華的百姓,不同的是羅得走世界引領的人生路,不走上帝引領的義路。

基督徒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都是耶穌的百姓,有些如羅得,走的是世界引領之路,有些如亞伯拉罕,走的是耶穌引領之路。前者會以自己擁有的財富多寡、名聲好壞、成就高低來計量人生,後者是以自己是否「成為福氣」來計量人生。耶穌引領之路會讓義人成為施恩的管道,周圍的人藉著他得到福氣。譬如亞伯拉罕不僅為所多瑪求情,在之前他也曾出動家中受過訓練的三百一十八名壯丁,去拯救被四王擄走的羅得一家人及其財物。

如羅得的基督徒,背後價值觀是世俗邏輯,追求、盤算的是自身的財富多寡、名聲好壞、成就高低,因而滋生無盡的痛苦。若閱讀上述的故事,用羅得資產歸零、亞伯拉罕家業滿滿的下場來做結論,那就落入世俗的算法。如亞伯拉罕的基督徒,也會有上帝所賜的財富、名聲、成就,但因著與上帝同行,學會用上帝的角度看事情,即使有些事情是世俗邏輯看為不好的,仍能以之為好。例如亞伯拉罕住帳棚,直到死也沒擁有迦南地業(只有一小塊埋葬用的墳地)。因為有兩種基督徒,所以非基督徒看不懂,會覺得非基督徒的人生也很快樂,何必要信耶穌?但如亞伯拉罕的基督徒,可以親身體會上帝引領讓自己蒙福也令周遭人蒙福的特殊幸福,而且明白這些福氣都不是出於自己,而是來自恩典的源頭──上帝。兩條人生之路,唯一保證如亞伯拉罕的選項,就是忠誠信實。

你不可離棄忠誠信實,要把它們繫在脖子上,寫在心坎裡。你這樣做,上帝和人都會喜歡你。(箴言三章3-4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希伯來文的「信心」是「忠信」的意思。一生對上帝、對人忠信,上帝就讓我們「成為福氣」,眼光不局限在考慮自己蒙福,而是有上帝的角度,成為別人的福氣。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

about 飛飛

【延伸閱讀】:
帶著小孩子
在兒童和青少年事工中傳福音
媽媽三句不離「去教會」,還用生活費綁架信仰,壓力山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