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的背后(上)

【作者:应仁祥信望爱阅读 2008.04.06


 身为基督教文字工作者,每次读到李牧师这类谈到基督教文字工作应该努力面向广大非基督徒读者的文章,心情总是很复杂。

 一方面觉得自己又被上帝提醒,再次看见上帝的心意原是要万民得着祝福,身为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一份子,理当在传福音、藉由文字让基督信仰观念潜移默化这件事情上贡献心力。

 另一方面又有些担忧,担忧这样的文章是否会让读者误以为基督教文字工作并未好好承担起这项任务。

 甚至我担心读者因此质疑基督教文字工作的专业,对我们的出版品心生疑虑,觉得我们只是在跟基督教圈内的人说话?这种负面的心态,对于文字工作的杀伤力,有时是难以形容的。

 就笔者在基督教出版界工作多年的经验,倒是很深刻地体验到:从很久以前,文字工作早有不少有志之士就积极思考着该如何「选题」、「包装」、「行销」,甚至包括「栽培作家」,好让基督教的出版品,能够进入一般非基督教的市场里,让上帝的福音有更多机会被人认识。

 事实上,单就李牧师文章中提到的施以诺先生和张文亮老师,就有很多背后的故事可以诉说。

 的确,我们很钦佩主流出版社在《信心,是一把梯子》这本书上所用的心思,不管是书名或是封面设计都极具巧思;此外,我们也很敬佩出版《电学之父―法拉第传》的文经出版社,他们投入许多人力,向各机关学校推介这本书,间接促使连锁书店询问购买的人增多,使这本书长销不坠。

■ 背后的血汗

 但是,吃瓜当知种瓜的辛苦。我们看到《信心,是一把梯子》或是《电学之父―法拉第传》如此受到欢迎,便不能不知道,在这两本书背后,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好比《信心是一把梯子》的作者施以诺,早在这本书出来之前,就以《单纯,所以杰出》等书成名已久,慢慢培养出许多喜欢他书的读者。

 《单纯,所以杰出》同样也是金石堂畅销书,可是这畅销书得来不易。

 以现在金石堂、诚品的进货条件来讲,出版社想将书摆在他们的店面,一般的折扣都低得吓人,假如再把中盘商也考量进来,出版社几乎都是用净利不到一成的价格供货,而且这还只是确保书能进连锁书店!

 至于能不能收到书钱,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连锁书店采取的模式是寄售制,书卖一本才算一本的钱,很多时候,书去书店了快一年,封面早因时间泛黄,才被退书回来,这书不但没有帮出版社赚到一分一毛的钱,甚至以后也不能再卖钱了,只能认赔作收。

 除此之外,连锁书店也不可能只进一种书,他们虽然喜欢畅销书,但也希望自己的店面书种愈多愈好。

■ 不计代价的付出

 据笔者所知,出版《单纯,所以杰出》的橄榄出版社,也有很多自家的出版品放在各连锁书店里,粗略估算大约廿种书好了,金石堂一百家门市,每家每种都要一本,那就等于有两千本书是押在金石堂门市。

 换言之,出版社钱还没赚到,就先得不计成本地把两千本书(按定价算约五十万元的货品),免费供连锁书店差遣,而且随着投入的时间愈多,投入的成本愈大,甚至可能上了百万也不离谱。这对盈余本来就不丰厚的基督教出版社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

 但也就是橄榄出版社这样不计代价,数十年如一日地付出,终于有一年,有点果效,施以诺的书受到欢迎,成了畅销书。没有橄榄出版社的经营,我们永远不会有一个作家施以诺的出现,自然更不会有主流出版社的那一本《信心是一把梯子》了。

■ 编辑的十年陪伴

 至于另外一位作家张文亮,出版其《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的校园书房出版社,为了培养出这样一位作家,也付出相当心力。

 早在还没几个人知道张文亮老师的名字之前,有位资深文字工作者吴鲲生,就经常在写作这条路上陪伴着他。

 当时的吴鲲生,自己是《校园杂志》的主编,因为欣赏张文亮老师文章的创意,便和旗下另一份青少年杂志《佳音杂志》主编胡岚芸姐妹商量,开始在杂志上刊登张文亮老师早期的着作。

 据笔者向张文亮老师几次采访的经验,张文亮老师对于吴鲲生和胡岚芸愿意采用他早年写成的文章,是非常感激的,因为这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很大的鼓励。

 除此之外,吴鲲生也常常和他讨论未来的写作计画,还不时送书给张文亮(其着作《兄弟相爱撼山河》,就是起源于吴鲲生送的一本书)。这样一点一滴地陪伴,十年过去了,才慢慢有个作家张文亮出现,也才开始有个《电学之父―法拉第传》的写作计画。

■ 支援不足 停刊收场

 假如当年,吴鲲生没有看见张文亮老师的写作天份,没有提供《佳音杂志》这发表的园地给张文亮,更没有一路相陪、彼此提携,我们可能到现在都不会有《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电学之父―法拉第传》也仍在未定之天。

 《佳音杂志》十年前因为订阅不踊跃,长期不堪亏损,终于宣布停刊。假如今天又有个张文亮,没了《佳音杂志》,他该去那里寻找舞台?出版社又该用什么方式栽培这些极有潜力的作家?

 有个故事也值得一说。早在廿年前,也曾有过一份针对非基督徒大学生所制作的《今日校园》杂志,这份杂志立意良善,想要从影响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做起,让福音的种子,从大学生理慢慢发芽、结实。

 然而,尽管立意颇佳,却未得到全台湾教会足够的支援,终于也以亏损过多停刊收场。假如那份刊物能持续办到今天,提供了一个适切的平台,让所有有志于文字工作、在各行各业工作的基督徒,都用这个平台来练习该如何向非基督徒说话,用这个发表园地磨练自己的能力,也从这个平台得到鼓励,搞不好今天早就有十几个像张文亮、施以诺这样的人,在金石堂、诚品等大型连锁书店,用深刻睿智、或是温馨故事,将福音传递出去。
(未完待续)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